很难再有一部纪录片,能书写这样的纪录:每七年更新一次;从第一季到第九季,拍了半个多世纪;导演从意气风发的少年,拍成白发苍苍的老者;主角拍着拍着就消失了...也很难再有一部纪录片,能把一个时代的变迁,个人的命运,记录得如此详尽具体。前不久,这部纪录片最新一季开播了:《人生七年:63UP》(英国版) 《人生七年》是由ITV出品,BBC拍摄的系列纪录片,目前为止共九季,每季评分都超9分,新出的第九季,甚至飙到9.7。拍摄此片的初衷,源于英国的一句名言:七岁看老。摄制组找了14个7岁的孩子,每七年回访一次,以记录他们的变化。 壹 ǀ 西蒙在所有孩子当中,西蒙一直被当作是社会底层的代表。他是私生子,妈妈生下他时,居无定所,于是她把儿子丢进了福利院。一直到13岁,西蒙才被接到妈妈身边。 14岁回访时,能看到西蒙的混沌和忧愁。在关键的青春期,没人教他处理这件事:爸爸的缺席。周围的人总是在问:你妈出去工作的时候,你和你爸住吗?他总是一遍又一遍说:我没有爸爸。 21岁时,西蒙在冷冻库工作,工作内容简单易上手。起初他告诉自己,只在这里呆几年,不然脑子会坏掉。 28岁时,西蒙依然在冷冻库上班,同样的岗位,同样的工作内容,毫无改变,他甚至没想过升职加薪...他说:当经理太心烦了。 7岁时,西蒙就曾做过一个梦:他梦见全世界都压在他身上,沉重得让他喘不过气。原来,西蒙的人生观,早就被这个梦所预示:他害怕压力,害怕承担责任。 摄制组问他:你想驱策自己出人头地吗?他说:不,我只想过舒适的人生。西蒙的职业生涯,就此定型了。这是他自己的选择,他选择放弃奋斗,过随遇而安的人生。 贰 ǀ 约翰约翰是上流社会的代表:7岁就开始读《观察》和《泰晤士报》,14岁有私人钢琴老师,21岁考入牛津大学;28岁成为高等法院的律师... 14岁时,约翰就确定了人生目标:从政。 你不难看出,这个生于贵族家庭的小孩,身上全是自信和傲气。因此,在观众心中,他被视为养尊处优的特权阶层。 其实,约翰过得并不轻松。56岁那年,约翰说了一个秘密:9岁时,约翰的父亲过世,失去经济来源,母亲辛苦工作,才得以支撑儿子的学业。这个隐情的揭晓,解释了约翰之前的种种行为:他鼓励家长把钱,全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;他真的需要打工养活自己;他彻夜读书,才拿到了牛津的全额奖学金... 从某方面来说,约翰的人生并不顺利。14岁时,他公开在镜头前表明了自己的野心:想获得名望和政治权力。但自始至终,他都没有得以进入政治圈。 人生走到63岁,他终于掩埋了这个理想,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。他说:我对自己感到失望,但并不后悔。 叁 ǀ 尼克尼克,打破了阶层藩篱,完成了越级跳。这个乡下出身的小伙子,本该接手父亲的家业,在农场里过一辈子... 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:成为牛津大学的高材生。尼克说:我这种出身,申请哪个大学都很困难。 25岁,尼克离开英国,成为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助理,年薪三万,跃入中产阶层。 尼克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。7岁时,他思考过一个问题:要把世界变成什么?他的回答是:闪闪发光的钻石。13岁时,读到一本书,书上说人类的污染问题非常严重,于是决定攻读物理,做相关研究,然后拯救人类。 在镜头前,他直言不讳地说:我一直都希望,能做有用的事,去造福人群。尼克用了半辈子,去追逐他的理想,但他逐渐意识到,自己想研究的东西,根本不能成功。 49岁,尼克彻底放弃了理想。人生过半,他必须接受,求而不得的现实。 肆 ǀ 尼尔尼尔,是所有孩子当中,最有戏剧化的一个。他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,父母都是老师,从小给他提供了优渥的成长环境。他7岁时的梦想,是当宇航员。尼尔第一次出镜,带着婴儿肥,活泼多话,眼睛里都是光芒。 尼尔的人生不难预测:上好学校,毕业后取得一份好工作,娶妻生子,然后儿孙满堂。分岔,出现在他的21岁。21岁,尼尔没考入心念的牛津,被另一所大学录取,他读了一年后,辍学了。 他跑到伦敦,做起了散工,申请了一套破房子居住。这之后,他的人生急速坠落。28岁,居无定所,拿着两个行李箱,到处流浪,拿着最低的福利金,有钱就吃饭,没钱就饿上几天。 35岁,住在一栋公营寓所里,离群索居,依旧靠福利金度日。原本活泼的孩子,到底遭遇了什么,会变成一个消沉、焦虑、喜怒无常的流浪汉? 或许,是他父母的问题:他说,父母一直在塑造他的人生,却从没问过他的想法。或许,是教育的问题:他说,如果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,可能会改变人生。或许,是他自身的问题:他对这个世界,有太多的不理解,所以无法融入。 摄制组问35岁的他:你觉得自己失败吗?你对自己失望吗?尼尔说:不知道,我的人生还没结束。 记录这些人的,是一个叫做迈克尔·艾普特的导演。其实《人生七年》最初的导演,并不是他,他只是作为导演助理,参与《人生七年》的制作。 当年他才23岁。第一季结束后,迈克尔突发奇想:对这些人,每7年回访一次,记录他们的变化。于是,才有了接下来的八季内容。拍完第九季时,迈克尔已78岁。在迈克尔的职业生涯中,他曾执导了电影《007之黑夜危机》、美剧《性爱大师》等佳作。但他说:《人生七年》是我最重要的成就。 在中国,《人生七年》有着许多忠实观众。尽管我们和他们,差异巨大,但他们的烦恼,和我们一样,有着微妙的重叠。 比如,尼克定居美国,隔几年才能探访老迈的父母。49岁时,尼克的妻子曾这样算过:以20年来算,假设每两年探望父母一次,也只剩十来次的见面机会。离开家之后,人生变得尤其短暂,短到与亲人的重聚,也不过短短数次。 拍摄九季的《人生七年》,共用了55年。当年出镜的7岁小孩,已是63岁的老人家,当年的黑白渣画质,也变成了1080p的高清蓝光。 《63 Up》参与者:63岁的托尼(右)、苏(中)和布鲁斯(左)手捧自己7岁时的照片他们当中,有的人早已退出拍摄,有的人因病而亡,没能等到新一季的回访。有人说:这是我追得最辛苦的一部纪录片。有人感概:上次看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,转眼我离高考已十年。感谢编导的远见,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看到用真实影像记录的人生,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。 彼得(左);尼尔(中);尼克(右)从第一季到第九季,从他们7岁到63岁,只有短短的1000多分钟...也就是说,花费18个小时,两天的时间,你就能看完这些人的一生。在这两天里,我们看到:天真稚嫩的小孩,开始变得沉默寡言,心事重重。在这两天里,我们看到:意气风发,妄图指点江山的年轻人,年老时却被病痛折磨,连多吃块巧克力都是奢望。在这两天里,我们看到:这一生他们经历了英国的繁盛时期、全球经济危机、英国脱欧... 如今,他们不再靓丽俊俏,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头顶、肥胖的身躯、布满皱纹的脸...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不再谈理想和未来,他们只谈如何养生,少吃点高热量食物,还有那条因为摔倒而时不时疼痛的腿...但站在63岁的山峰上,他们的内心,他们对人生的感悟,却比任何时候,都要通透。 面对疾病,他们说:我对我的病痛感到沮丧,但对我的生命并不感到沮丧。面对年轻时犯的错,他们说:生活不是用来悔恨的,生活是拿来享受的。面对困境,他们说:生活太短暂,你必须竭尽全力活下去。 《人生七年》里的这些人,背景不同、出生不同、贫富不同。在一开始,摄制组是想通过一系列的观察,来探究英国的阶层问题。 但拍到后面,这部纪录片已大大超越了它本来的意义,它让你深刻感受到:每个个体是如此相同,又是如此不同。每个人的内心,浩瀚如银河,难以窥其全貌。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,这无关乎阶层和出身。 如果《人生七年》还有下一季,那么播出时间是:2026年。你是否想过,到了那一年,你会在哪里?在做什么?成为了什么样的人?